纪实微故事:趣谈"获奖"17-18||王金山

更新时间:2021-12-17 21:48:10 来源: 作者: 浏览:65次 评论:0

导读:纪实微故事(连载) 趣谈"获奖"(17) 中国健康卫生养生类杂志几大品牌是谁?凡是喜欢卫生科普创作的同志,都知道是广东的《中国家庭医生》和上海的《大众医学》以及北京的《大众健康》等杂志。您也许在当今的一些学术期刊上很容易发表论文(花钱买版面),但要想..

纪实微故事(连载)
趣谈"获奖"(17)
中国健康卫生养生类杂志几大品牌是谁?凡是喜欢卫生科普创作的同志,都知道是广东的《中国家庭医生》和上海的《大众医学》以及北京的《大众健康》等杂志。您也许在当今的一些学术期刊上很容易发表论文(花钱买版面),但要想在《中国家庭医生》、《大众医学》、《大众健康》等杂志上发表一篇卫生科普文章,可不是轻而易举的事,甚至比在一些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还困难。这几家品牌杂志,可谓“过五关斩六将”,不是“观点新、文笔好”的文章,休想“出笼”!不信,您试试看!尤其是《中国家庭医生》,选稿特严,稿费也高,高到一个字一元钱,包括标点符号。
关于同《中国家庭医生》的编辑们的友谊,也令我终生难忘!虽然我在此杂志上发了不少篇文章(2/3是“柯大夫信箱”稿件,不署名,每篇“豆腐块”稿费200元),可每篇都离不开郑春森、邱彩霞、谢寒芳、林洵彦等编辑的精心修改和润色。永远记住他们,这些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编辑!
下面是《中国家庭医生》创刊30周年大庆时,我的一篇征文原稿。
以文会友不了情
记得那是1999年的年底,我在我们中医学院图书馆看书和看报,当看到《中国家庭医生》那多姿多彩的封面以及既严谨又风趣、生动的文字内容时,我怦然心动:既然自己喜欢写稿,为什么不“耕耘”这块“园地”呢?于是,我当场记下了该杂志的通信地址和邮政编码等。记得那天晚上,我几乎“折腾”了一夜,第二天又“折腾”了一个下午,终于为贵杂志成就了一篇大约5000多字的文章,题目是《药品说明书说“明白”了吗》,文章说深圳市某区居民李大妈,因儿子媳妇都出差去了,丢下一个小孙子让她看管。小孙子咳嗽发烧,到药店买了某药厂出的药。李大妈文化程度不高,看着药瓶上的标签说明不知如何是好。找到隔壁黄老师,黄老师虽说是大学讲师,可面对着标签说明,也着实犯难了一会。瓶上的标签说明是怎么说的呢?口服,一日500~1000mg,分3~4次服用,小儿每公斤体重日服5~10mg,分3~4次服用或遵医嘱。瓶上还注明是100粒 ×200mg。黄老师得知李大妈的孙子体重约20公斤,并花了半个多小时4步10次计算,才得出结果:每隔6~8小时服药一次,每次0.25~0.67粒。黄老师打电话问一位熟悉的医生,医生干脆答道:“6~10岁儿童一般每日3次,每次半粒。”
这仿佛是个笑话,也近乎黑色幽默。但确确实实是个真人真事。为此,笔者由此为文章源头,剖析了我国一些药企关于药品说明书上存在的问题以及必要的警示和解决的办法。
记得当时我是用打字机将这篇稿件打印后用平信寄去的,直接寄给了杂志社。因为没有抱多大希望,也就渐渐将此次投稿的事淡忘了。好像是2000年的年初吧,我意外地收到了《中国家庭医生》郑春森编辑老师寄来的一封热情洋溢的信,郑老师在信里说我的文笔不错,文章也有一定的思想性,但还要修改,云云。按照郑春森老师的要求,我将此文章做了大幅度删改,最后剩下不到2000字。稿件再次发去后,终于在郑老师的再次润笔修改下刊载在《中国家庭医生》2000年3期,题目是《吃药何须数学家》。想不到此稿件发表后,还有一定的社会反响。时间不长,健康报主办的《健康文摘报》、湖北《家庭保健》杂志以及中国《老年文摘》等数十家报刊给予转载。一炮打响后,我在后来的十几年当中又陆续给郑春森老师发去了不少篇文章,虽然投去的稿件“死多活少”,但也断断续续发了几十篇,包括“柯大夫信箱”名栏目的稿件。另外,写稿编稿之间,我同郑春森老师还建立了既深厚又难忘的友谊。我们经常书信往来或电话联系,我甚至将郑老师当成了良师益友,无话不谈。即使郑老师退休后,我们仍然保持着联系。迄今,我不仅在贵杂志上发了100多篇长短不一的稿件(大都是“柯大夫信箱”稿),同时也同杂志社的一批新老编辑结下了友谊。这些编辑大都编发过我的稿件,可他们却都是“无名英雄”,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今年 是《中国家庭医生》杂志30周年大庆,作为贵杂志的一位“铁杆作者”和“铁杆读者”,十几年来目睹杂志社从一本月刊发展到上下半月刊、海外版、《家庭药师》、《心灵世界》等家庭医生传媒集团,正因为我与贵杂志有“绵绵此情”,所以一直关注她的成长、发展、壮大,为她喜,为她忧。为此,我衷心地祝愿贵杂志的编辑们“以文字(杂志)会朋友,举事业为生命”,使《中国家庭医生》等子杂志在质量上“更上一层楼”,以面对激烈竞争的媒体市场!
另外,我也顺便恭贺《中国家庭医生》杂志的创始人之一郑春森老师健康长寿!
《中国家庭医生》,我的永远“情人”!
后来,此文获奖了,奖金2000元,外加获奖证书。

趣谈"获奖"(18)
这是本医院的征文,不作任何评论,读者或网友看过尽在不言中。
见征文原稿。
信任
不久前的一个晚上,我正在家里看电视,电话响了。对方大声大气地问我可是王医生,说30多年了,总算又联系上您了,您还记得我是谁吗?我想了一会,只好说想不起来了。他说他是我30年前的一个病人,当时是拄着拐棍来就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很重,是我一次大牵引手法复位术将他“牵”好的,如今20多年了也没有复发,真得感谢您呀,一辈子也忘记不了!
   岁月悠悠,我治疗的病人无数,想不到还有这样一位病人多年一直惦记着我,这使我格外开心,同时感到无比的自豪!“您还有什么事吗?”我接着问。“我家一位亲戚也是椎间盘脱出,比较重,都不能走路了,在我们这里前后治疗花了不少钱,我准备介绍她来省城找您医治,我信任您呀,亲戚的治疗一切交给您……”对方大声大气地说。“谢谢,谢谢您对我的信任!”我满口答应。病人如此信任我,我的一切诊疗方案病人肯定会赞同并很好地配合。
我们知道,若想取得救死扶伤的胜利,医患双方理应齐心协力面对病魔或死神,彼此信任,彼此鼓励,才有可能使束缚了医生手脚的制度让位于对生命的崇敬。但现实是,“不信任”仿佛一块坚冰横亘在医患之间。患者不签字,是不相信医生;医生顾虑重重,是提防患者。医生的权威受到了现实的挑战!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在任何一个社会,医生都是一个崇高的职业,必须具有绝对的权威,因为他们肩负着维护人类健康的职责。医生当自爱、自尊、自重,社会也应当尊重和关爱医生。
总之,医患关系的形成是为了战胜疾病,医患和谐是大众健康的保证和希望。在构建和谐社会中,通过整个社会的努力,医患双方定能牵起双手。  


(本文系官场微小说(ID:gc-wxs)原创首发,作者:王金山

免责声明:《纪实微故事:趣谈"获奖"17-18||王金山》一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水利在线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只是为了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水利在线联系(QQ:593295900),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可以点击下面的打赏按钮,对本站进行打赏支持!

| 评论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